物业增值服务创新与多种经营落地执行
第一部分 物业增值服务必要性与行业动态形势分析
一. 必要性
1. 历史启示:从“大生产运动”到物业增值服务
二. 机会
1. 行业风起,需求与服务方式发生巨变,价值链角色发生改变
2. 元化、个性化、多层次的需求与落后供给之间的矛盾,提供充分的服务拓展空间
3. 业态细分,政策助力,新蓝海出现
三.威胁
1. “行业死结”不松反紧
2. 第三方与外来竞争者的闯入,
3. 业主力量的崛起与公共收益透明化
四.优势:
1. 物业公司的三大通用优势
(1)劣势
(2) 人才短板
(3) 经验、知识、技术等等不足(供应链管理、营销、售后、订单管理)
(4)观念上滞后,惯性思维
思考问题:
物业服务企业的属性应该是管理型组织、服务型组织,还是经营型组织?
企业持续存在发展的基础是什么?
第二部分 物业管理的主要盈利模式
(一) 传统模式
传统模式的基本特征
传统模式的优劣分析
(二) 项目资源开发模式
项目资源开发中的合规性问题
经典案例:如何规避合规性风险
(三) 项目需求开发模式
项目需求开发的重点与难点分析
该模式对于物业管理的特别意义
(四) 平台模式
问题:中石化将来加油可以不花钱吗?
彩生活二次转向:专业的事情让专业的人做
从企业营收数据看行业困境与出路
(五) 企业资源输出模式
品牌资源输出
技术资源输出
知识(智力)资源输出
第三部分 各业态物业项目的增值服务与多种经营案例分析
1. 住宅物业项目的增值服务与多种经营
2. 商业写字楼物业项目的增值服务与多种经营
3. 政府办公楼项目的增值服务与多种经营
4. 医院物业项目的增值服务与多种经营
5. 高校物业项目的增值服务与多种经营
6. 产业园区物业项目的增值服务与多种经营
7. 其他业态物业项目的增值服务与多种经营
第四部分 开展物业增值服务的策略分析
(一) 需求导向策略
马云之问:你输在哪里?
大象很难踩死蚂蚁:中小企业如何应对巨大竞争
从空置房收费到一盒牛奶:业主欠费理由≠缴费原因
任志强谈物业管理:从科技到服务
掌握服务需求的各种方法
思考问题:
如何才能找准经营拓展的出发点和立足点,避免做无用功?
物业公司应该让服务边界更模糊还是更清晰?
站在业户的角度,应如何界定物业服务的功能与价值?
(二) 问题导向策略
企业案例分享:基于问题导向的业务创新
社会问题、企业机会与社会创新
主动找麻烦:物业经营管理的观念更新
策略落地实施的具体方法建议
思考问题:
法定义务与合同义务,是否构成了物业服务的全部内容?
业主对物业管理以外的事项(如办公或社区生活便利性)感到不满意,对物业管理意味着什么?
(三) 服务延伸策略
纵向延伸
横向涵盖
客户群体延伸
跨地域延伸
思考问题:
为什么说“物业管理是坐在金山上讨饭吃”?
物业管理的边界究竟在哪里?从经营角度出发,应该如何定义物业管理?
服务延伸需要在企业层面做哪些规划设计?
(四) 服务营销策略
从品牌企业数据看物业服务功能转变
现场服务人员的双重作用
驱动员工努力工作的双重导向
提供足够的支持:仅有奖励办法是不够的
问题思考:
需要另外建立一支营销队伍吗?
如何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与营销技能?
(五) 技术化策略
从一盒牛奶的社区配送看信息化趋势
移动互联:物业管理典型案例分享
人机(技)结合方式的持续升级
信息传递方式的改变与服务管理流程再造
思考问题:
企业信息化的最大难点:资金、技术、人才,还是其他?
搭建O2O平台是社区经营的必备动作吗?
(六) 聚焦策略
“一米宽,一百米深”的战略启示
品牌时代与细分业态环境下的竞争新格局
痛点管理与优势导向
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如何实现聚焦策略(业态聚焦、业务聚焦)
思考问题:
延伸策略与聚焦策略是否自相矛盾?
(七) 共生策略
从一件小事看“彩生活何以成功”
水平合作创造价值:物业服务创造价值的新途径
马云的“3W原则”与稻盛和夫的经营哲学
生态圈的参与和构建
思考问题:
发展商与业主方的支持从何而来?
外包服务供应商的稳定合作从何而来?
(八) 基础挖潜策略
作业挖潜
工具挖潜
管理挖潜
设计挖潜
开源与节流并举:一个硬币的两面
思考问题:
在物业管理中,什么是大事?什么是小事?
第五部分 物业多种经营落地执行的管理方法
(一) 管作分离:时时抬头看路,专业策划
(二) 实事求是:从历史与工作实际出发,不能从主观愿望出发
(三) 中小企业基本战术:零敲“牛皮糖”
(四) 领导方法:一般要求与具体指导相结合
(五) 群众路线:从客户/员工中来,再回到客户/员工中去(经验集中与宣贯推广)
(六) 全员参与:“三位一体”新定位,“三分法”管理(依靠谁、争取谁)
(七) 构建创新环境:容错试错,试点常态化
(八) 建立支持系统:“倒三角”组织结构,及时响应现场需要
(九) 利益均衡:打土豪,分田地
(十) 巩固根据地:基础提质增效,守正出奇
(十一) 以数据说话:基于预设的指标进行客观衡量:结果性指标+过程性指标+特别指标
(十二) 意识转型与观念升级:共识+质变+必选